激石外汇官网:关税协议只是开始?各国都在“磨”美国,寻求各种豁免

在全球贸易格局持续动荡的背景下,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的一系列贸易协议并未真正平息各国的焦虑,反而开启了新一轮的博弈。尽管美国与多个国家达成了初步关税协议,但各国仍在积极争取更广泛的豁免,以保护自身关键产业免受高关税冲击。这一现象表明,当前的贸易协议可能只是长期谈判的起点,而非终点。

一、美国关税政策调整:从强硬立场到有限豁免

2025年7月31日,特朗普签署行政令,对69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征收10%-41%的“对等关税”,并于8月7日正式生效。这一政策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“美国优先”贸易战略,旨在通过高关税迫使各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。然而,与最初的强硬立场不同,美国在实际执行中已开始允许部分豁免,包括:

  • 在途货物豁免:8月7日前已装船并在10月5日前抵达美国的商品,仍适用10%的关税,而非调整后的更高税率。
  • 特定商品豁免:半导体、集成电路、医疗设备、人道主义物资等被列入豁免清单。
  • 盟友特殊待遇:如《美墨加协定》(USMCA)下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免征对等关税。

尽管如此,许多国家仍认为这些豁免范围有限,并继续在谈判中争取更多优惠。

二、各国如何“磨”美国?关键策略与案例

1. 欧盟:争取战略商品豁免

欧盟虽已接受15%的基准关税,但仍希望关键行业(如航空、化学品、制药)获得特殊待遇。例如:

  • 空客及其供应链企业正游说美国豁免飞机零部件关税。
  • 德国汽车制造商(如宝马、大众)寻求出口退税,以抵消关税影响。

2. 亚洲国家:韩国、日本继续谈判

  • 韩国 在达成初步协议后,财政部长表示将继续谈判,争取更多行业豁免。
  • 日本 首席贸易谈判代表已赴美,重点讨论汽车关税削减的具体实施时间。

3. 新兴经济体:巴西、智利成功案例

  • 巴西 成功让694种商品(包括橙汁、飞机、燃料)获得豁免,占其对美出口总额的43%。
  • 智利 凭借其铜矿出口优势,说服美国豁免精炼铜关税(美国65%的铜进口依赖智利)。

4. 东南亚国家:柬埔寨、泰国寻求灵活政策

  • 柬埔寨 希望服装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额外豁免。
  • 泰国 通过承诺减少贸易壁垒、加强原产地规则,成功将关税从36%降至19%。

三、美国为何让步?政治与经济双重考量

尽管特朗普政府坚持“对等关税”原则,但现实迫使美国做出一定妥协,主要原因包括:

  1. 供应链依赖:某些关键商品(如半导体、铜)无法短期内找到替代供应,美国不得不豁免。
  2. 企业游说压力:苹果、波音、通用汽车等跨国企业强烈反对高关税,担心成本上升影响竞争力。
  3. 地缘政治因素:美国需要盟友支持其全球战略,过度施压可能损害外交关系。
  4. 国内通胀风险:关税推高进口商品价格,可能加剧美国通胀,影响选民情绪。

四、未来趋势:更多博弈与潜在冲突

  1. 印度面临额外关税:特朗普威胁对印度商品加征25%关税,因其购买俄罗斯石油并转售获利。
  2. 科技行业或成新焦点:美国拟对芯片和半导体征收100%关税,但可能豁免在美设厂的企业(如苹果)。
  3. 转运风险加剧:美国海关警告,若发现企业通过第三国转运避税,将加征40%惩罚性关税。
  4. 长期经济影响不明:批评者认为,高关税可能推高美国消费者成本,并引发全球供应链重组。

结论:贸易战进入“精细化博弈”阶段

当前的关税协议远未结束各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,反而开启了更复杂的谈判进程。各国正通过行业游说、政治施压和战略让步,争取最大限度的豁免。未来,随着美国大选临近,特朗普政府可能进一步调整关税政策,而全球企业需做好长期应对供应链波动的准备。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,或许不是最强硬的一方,而是最善于灵活谈判的国家和企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