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写在特朗普发给各国关税信函结尾的“你永远不会对美国失望”,反而成为盟友失望的开始。
激石外汇官网分析:日本谈判代表三个月内七度往返华盛顿,累积航程超过15万公里;亚洲各国贸易官员集体飞行总时长超过770小时,相当于绕地球14圈。他们穿梭于大洋之间,只为与美国达成所谓“对等关税”协议。
7月7日,日本成为首批收到美方关税通知的国家。信中宣称“美日关系远非对等”,并宣布将对日本输美商品单方面加征25%的关税。两天后,巴西收到同款信函——尽管过去15年美国对巴西贸易顺差超4100亿美元,巴西仍被通知征收50%关税。
01 悬崖边缘的游戏,白宫的谈判剧本
特朗普政府于7月7日签署行政令,将原定于7月9日生效的关税措施推迟至8月1日,并向日本、韩国等14国致函,宣布届时将对其商品加征25%至40%不等的关税。
这是“对等关税”计划启动以来的又一次时限调整。其核心目的,在于借延长期限争取更多协议进展,以兑现对选民所作的贸易承诺。
“悬崖边谈判”的紧迫感,是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战术。在威胁即将加征25%至40%高额关税的同时,又释放“窗口尚存”的磋商信号,营造“合作可得豁免、对抗必遭惩罚”的谈判氛围。
中金公司分析显示,这些政策主要体现为谈判技巧和施压手段。市场反应异常冷静,美股屡创新高,表明投资者认为关税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而非大幅升级贸易战。
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专家指出,特朗普政府将对各谈判对象进行 “真诚”与“非真诚”的标签化划分,并据此实施差异化关税政策。然而,这种分类标准并不透明,全部解释权掌握在白宫手中。
02 极限施压的边界,盟友国家的反弹
与最初“90天达成90份贸易协议”的设想相比,特朗普政府仅与中国、英国、越南等少数国家达成原则性协议,且既缺乏具体条款,也不具备法律约束力。
极限施压策略遭遇结构性抵抗。以印度为例,美方将农产品及转基因作物市场开放作为重点议题,但这一要求直指莫迪政府的政治敏感区。
日本在汽车关税与农产品市场开放两大敏感领域立场同样谨慎。特别是大米议题,因农业利益集团影响力强劲,加之参议院选举在即,日本政府难以在此类关键选民关切上作出实质性妥协。
7月10日,特朗普再度升级策略,宣布计划对几乎所有尚未加征关税的贸易伙伴征收15%或20%的统一关税2。这意味着墨西哥、加拿大、欧盟等最后出口基地沦陷,全球光伏贸易地图上几乎不再有零关税的绿色区域。
巴西的反应最具戏剧性。外交部召见美国驻巴外交人员“核实信件的真实性”,并宣布正式退信5。巴西总统卢拉发表声明称,将根据巴西法律对任何单方面调高关税的举动采取反制。
03 国内市场的反噬,通胀幽灵的回归
特朗普试图通过延长期限换取更多协议进展,但对于市场而言,却始终是一场“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”的博弈。
汽车产业首当其冲。北美汽车供应链高度整合,美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的50%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。通用汽车从加拿大进口的变速箱占其北美需求量的60%,关税导致每辆车成本增加约1800美元。
福特首席执行官警告,若关税持续,密歇根州工厂可能被迫停产,直接影响4.2万个就业岗位。
7月9日,特朗普宣布将对进口铜征收50%关税3。铜对于汽车制造至关重要,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线束和发动机。钢铁、铝和铜原本占美国汽车生产成本的5%,按照新税率,占比将上升到9%。
更广泛的通胀压力正在累积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,35%关税将使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涨4.2%,其中木材、食品等加拿大主要出口商品涨幅超10%。
野村证券预测,关税叠加特朗普“大而美”财政法案,可能使美国2025年通胀率突破5%,同时GDP增速降至1.2%。
04 药品与光伏,精准打击的新战场
7月11日,特朗普开辟新战线,威胁对全球制药行业征收高达200%的全面性关税4。尽管表示可能有12至18个月的缓冲期,行业分析师普遍警告,这一举措将对美国药品价格和药企利润率带来沉重打击。
药品制造基地搬迁至少需要4至5年时间4。新建厂房、获得FDA认证、建立供应体系等都需耗费巨大时间与资金。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研究显示,若对进口药品征收25%的关税,每年将导致美国药品价格上涨近510亿美元4。
光伏产业同样遭受重创。7月7日宣布的25%-40%不等关税中,泰国、柬埔寨税率达36%,马来西亚25%,印尼32%,这些国家承载了中国光伏企业80%的海外产能。
隆基、天合、晶科、阿特斯等头部企业的主要转口基地彻底暴露在火力之下。7月4日生效的《大而美法案》更直接切断中国企业赴美建厂的路径。
05 全球信任瓦解,多边秩序的危机
当特朗普的关税信函以“你永远不会对美国失望”作结时,国际社会的信任基础正在崩塌。《日经亚洲》评论称,这些信件粉碎了日本对两国间“特殊关系”的幻想。
历史阴影重现。1930年《斯姆特-霍利关税法》引发的全球贸易战,使美国出口暴跌60%,失业率飙升至25%,最终加剧大萧条。彼得森研究所模型显示,若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%关税,全球GDP将损失0.8%,美国自身损失占比超30%。
供应链重组正在加速。墨西哥汽车零部件企业因关税成本优势,正吸引更多投资转移,而美国本土企业因成本高企难以竞争。
巴西总统卢拉已公开表示,将联合南美国家建立“南方共同市场”以对冲美国关税风险6。欧盟则借机推动对美钢铝关税反制措施,拟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税。
巴西外交部召见美国外交官核实关税信函“真实性”后退还原件;日本自民党高层公开谴责“完全不可接受”;加拿大对价值1550亿加元的美国商品实施精准反制。盟友的背弃速度超出了白宫预期。
华尔街的交易屏幕依然闪烁着绿色,美股在关税威胁中屡创新高3。但底特律的汽车装配线上,工人们看着通用汽车因加拿大变速箱关税而削减班次的通告;佛罗里达的药房里,慢性病患者拿着又涨价15%的进口药物账单——这些场景构成了2025年美国经济的真实图景。
真正的国家竞争力,绝非源于情绪化的关税冲动与讹诈霸凌,而是立足于规则清晰、执行稳定、合作可预期的制度根基1。当特朗普的关税尖刀最终刺向铜、药品和光伏这些产业命脉时,挥舞刀柄的手也正被刃口割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