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石外汇官网:贸易谈判冲刺:美国与印度欧盟协议临门一脚,7月关税大限暗藏弹性

激石外汇官网分析:美东时间6月26日美股盘后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向全球市场释放关键信号:未来一两周将宣布若干贸易协议,其中与印度的谈判“接近终点线”,对欧盟则“越来越乐观”。这一表态距离特朗普设定的7月9日“对等关税”暂停截止期仅剩不到两周。

卢特尼克特别强调印度在谈判中的积极姿态:“印度一直在非常努力地向前迈进,可能成为下一个达成协议的国家。”但这场谈判远非坦途——印度因担忧农民利益和美国转基因食品问题,已拒绝开放玉米、大豆等农产品市场,导致谈判一度陷入僵局。


01 美印博弈:农产品僵局与地缘政治的角力

印度谈判团队在华盛顿的会议室里正面临艰难抉择。卢特尼克一面称赞印度“接近终点线”,一面直指其关税体系的保护主义本质:“这个商品征收100%关税,那个也征收100%关税。而当你询问缘由时,得到的答复往往是‘不清楚,历来如此’。”

美方核心诉求明确:降低关税壁垒,扩大美国企业市场准入。作为交换,印度希望获得汽车零部件、纺织品等关键行业的关税豁免。

然而印度的抵抗点同样尖锐:拒绝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准入。据印媒披露,谈判因此陷入停滞。莫迪政府面临国内农民群体的强大压力,任何农产品让步都可能引发政治风暴。

更深的博弈在地缘层面。美国曾要求印度“减少购买俄制武器”“疏远金砖国家机制”,试图将贸易协议与地缘站队绑定5。这种将经济议题政治化的策略,无疑增加了协议的复杂性。

02 欧盟转机:从缓慢起步到乐观前景

当卢特尼克评价“欧洲起步迟缓,但已经表现得不错”时,布鲁塞尔正经历策略调整的阵痛。欧盟最初对美谈判进展缓慢,但近期立场出现微妙松动。据内部消息,欧盟正考虑降低部分美国农产品关税并扩大液化天然气采购,以换取美方在汽车关税上的让步。

这种妥协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压力:若7月9日前无法达成协议,特朗普威胁将对欧盟商品统一征收50%关税,而欧盟首波针对210亿欧元美国商品的反制关税也将于7月14日生效。
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幕僚长塞伯特已向成员国吹风,准备升级反制至950亿欧元规模,甚至包括对美国科技公司征税和限制公共采购合同。这种“双轨策略”——一手谈判妥协,一手备战贸易战——折射出欧盟的矛盾心态。

03 7月9日大限:白宫突然松动的“弹性红线”

就在市场紧张倒数之际,白宫却悄然为关税大限“松绑”。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在26日明确表示:7月9日最后期限“不重要”,特朗普可能推迟截止期,也可直接为未达成协议的国家“设定有利条款”。

这种态度软化早有征兆。财政部长贝森特6月已向众议院暗示,特朗普“极有可能”推迟实施对等关税。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西特更补充道:“那些希望进一步谈判的国家将受到欢迎。”

表面看是展现灵活性,实则是谈判策略的精准运用——以弹性期限换取更多国家妥协。当莱维特宣称“就算没谈成,总统还能设定对美有利的关税”时,隐含的施压意图不言而喻。

04 全球冲击波:囤货潮、外资逃离与协议模板效应

特朗普的关税倒计时已在全球供应链掀起海啸。越南、泰国5月对美出口同比激增35%,韩国6月前20天对美出口增长4.3%,均创历史纪录。这种异常飙升是典型的“囤货效应”——亚洲企业抢在7月9日前疯狂出货。

美国自身也付出代价。第一季度外资流入骤降34%,从去年第四季度的799亿美元跌至528亿美元。企业因政策不确定性不敢投资,经济学家警告这可能拖累经济增长。

已完成的美英协议提供了未来协议的模板:英国获得10万辆/年的汽车出口配额(按10%征税),钢铁关税降至零;作为交换,英国削减非关税壁垒,扩大对美国农产品市场开放,并承诺购买100亿美元波音飞机7。这种“行业针对性豁免+采购承诺”的模式,或将在印度和欧盟协议中复制。


卢特尼克宣布贸易协议即将落地时,欧元兑美元正徘徊在1.1700关口;而在印度新德里,莫迪政府官员紧急会议室的灯光彻夜未熄。当白宫将7月9日关税大限从“硬约束”变为“可调节杠杆”,一场以时间换妥协的全球贸易重构已进入高潮。

然而,即使美印欧达成协议,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。美英框架协议暴露了“速成贸易协议”的脆弱性——服务贸易等核心议题悬而未决,细节留待日后填补。这种“先签后谈”的模式能否承受现实冲击,将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次危险实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