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前还被产能过剩阴影笼罩的储能行业,如今却陷入“加价也排不到货”的紧缺状态,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同比增长97%,市场爆发速度远超预期。
第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展上,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系统EN 8 Pro展位前围满了专业人士。不远处,Elementa金刚系列电池舱与新能源制加氢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,吸引国内外客商目光。
这些创新产品的集中亮相,折射出我国储能产业从“单一功能”向“系统智能”、“短时调节”向“长时支撑”、“独立应用”向“多能协同”的发展趋势。
与2021年系统集成产能驱动不同,此轮储能行业的资本青睐重点在需求井喷驱动的市场端。
01 市场变革:需求井喷启动行业新周期
2025年储能行业呈现“全面开花”态势。从国内大储到海外大储,从海外家储再到全球AIDC储能,产业既受益于政策补贴支持,也迎来新增需求刺激和“去库存”之后的再出发。
市场数据显示,2025年8月,国内储能系统招标容量达47.2GWh,同比增长2158%,环比增长1142%。前8个月累计招标量达到144.1GWh,同比增长约216%。
储能行业已然告别“野蛮生长”,迈向“高质量发展”阶段。政策引导、市场爆发、技术迭代三股力量交织,推动行业进入盈利修复与价值重估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02 格局重构:三大市场战略定位清晰
当前储能行业已经形成三大核心市场,每个市场都有其独特的战略定位和价值主张。
国内独立储能成为“基本盘”。截至2024年底,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.76GW/168GWh,到2025年6月底,已达到94.91GW/222GWh,半年新增54GWh,增势迅猛。
国内独立储能的发展得益于三大变化:取消强制配储、新能源入市、风光装机占比持续提高。这些政策变化不断刺激电网的储能需求,带动国内大储从电源侧向电网侧转变。
海外电力储能是“胜负手”。海外电力储能主要包括新能源侧及电网侧储能,在北美、拉美、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市场表现突出。
海外大储单体规模较大,动辄几百MWh或上GWh,受电网结构先天不足及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影响,储能需求刚性突出。
海外大型储能立足市场化真实需求,具有较好的可融资性,项目方付款条件较好,良好的现金流是国内大型储能无法企及的。
海外家庭储能则是“稳定剂”。过去两年,海外家储处于“去库存”的阵痛中,如今随着不同市场的兴起和复苏,又进入一个较好的发展状态。
我国的海外家储企业已经覆盖欧洲、澳洲、日本、非洲、南美、中东、东南亚等各个市场,逐渐摆脱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。
03 技术突破:多元化路线共促产业发展
储能技术路线正呈现“百花齐放”的格局。截至2024年底,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,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,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.4%。压缩空气储能、液流电池储能等技术路线,占比各为1.0%。
重力储能、液态空气储能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等创新技术路线加速应用,新型储能技术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。
液流长时储能的崛起,有望改变行业“技术路线图”。国能信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前瞻布局全钒液流长时储能系统,这款产品具备高安全、长寿命、低衰减三大核心优势,无燃烧爆炸风险,使用寿命可达20年。
AI技术与储能的融合正在加速。远景科技集团推出的EN 8 Pro基于AI大模型,内置Trade Agent交易智能体和Grid Agent构网智能体,促进储能系统与电力市场、电力系统的自主高效互动。
其中,交易智能体通过大模型矩阵,自动整合气象数据、市场信息、电价曲线、负荷预测等,实现峰谷电价精准预测。在用电端,AI负荷预测大模型可使负荷预测准确率超97%。
04 供需反转:从产能过剩到抢电芯大战
储能电芯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始料未及的剧变。一年前还被诟病为“产能过剩”的行业,如今却陷入“加价也排不到货”的紧缺状态。
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226GWh,同比增长97%,其中国内企业贡献超90%份额,宁德时代、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订单已排至10月,部分海外项目甚至需“加价优先排产”。
爆发式增长的背后,是国内政策调整与海外需求激增的双重推力。国内方面,2025年6月1日实施的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成为关键变量。政策要求存量项目需在6月1日前并网,否则需完全通过市场化电价竞争收益。
海外市场则呈现“多点开花”态势。中东、欧洲、澳大利亚等地因能源转型加速,储能需求井喷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企业新获海外储能订单199个,总规模超160GWh,同比增长220%。
05 企业应对:头部厂商吃肉中小企业喝汤
市场反转下,行业盈利格局显著分化。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海外渠道,毛利率维持在20%以上。
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升至25%,海外订单占比超40%;海辰储能中东项目毛利率达28%,创历史新高。反观中小企业,陷入“以价换量”的恶性竞争。
2025年5月,国内储能系统中标均价跌至0.38元/Wh,部分项目报价甚至低于成本线。
面对市场变化,头部企业采取了多种策略。海辰储能持续深化全球化战略,并已实现多点布局;同时以技术创新驱动持续发展,推出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专用电池、全球首款循环超20000次的钠离子储能电池等。
目前该公司1175Ah长时储能电池、587Ah储能电池已实现量产。
06 政策赋能:从“政治任务”到“赚钱工具”
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发布《关于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新型储能智能化运行。
针对新型储能动态适配电力系统调度、广域协同互动、弱电网支撑、电池装备安全监测、设备本体评估与运维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,提升面向弱电网的多类型储能协调控制能力。
2025年4月政策释放明确信号:中国储能产业正从“政策驱动”向“市场驱动+技术驱动”双轮驱动转型。国家层面完善市场规则,地方层面聚焦场景创新,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政策松绑带来了市场机制的完善。“强制配储”已成为历史,但留下了一句话——没有储能,就别想在现货市场里把绿电卖个好价。
2025年底现货市场将全覆盖,储能得有本事在电能量和辅助服务里自己养活自己。
07 风险挑战:产能过剩与技术替代并存
产能过剩隐忧仍在。2025年四季度起,国内规划的新产能将集中释放,预计2026年行业总产能将超800GWh,可能再次引发价格战。
海外政策风险也不容忽视。美国关税壁垒、欧洲碳足迹认证趋严,以及中东市场“隐性门槛”(如本地化率要求),均可能冲击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。
技术替代压力日益增大。固态电池、液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若加速商业化,现有磷酸铁锂产能或面临淘汰。
面对复杂形势,头部企业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。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、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基地将于2026年投产,海辰储能计划在印尼新建56GWh产能,目标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50%。
08 未来展望:储能成为新型能源体系核心引擎
未来四年,行业大概率会走出四条路:一是AI和区块链把预测、交易、结算做得更细;二是场景细分,日内、跨周、跨季各有专攻,成本算法写在每一张标书里;三是氢能跨界,把“储电”变“储氢”,再变回电、热、燃料;四是国家版容量电价落地。
现货市场把收益算得更清楚,储能彻底从“政治任务”变成“赚钱工具”。
纵观一系列创新成果,无不证明储能不再是“电力系统的配角”,而是“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引擎”。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,中国在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,不仅为国内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成长空间,也为全球电力系统提供了更高效、安全的解决方案。
储能展上,智能体储能系统EN 8 Pro的展示屏前,技术人员正详细解释AI大模型如何优化储能调度。不远处的海外客商频频点头,手中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。
海外电力储能需求正在爆发,中国企业接连斩获欧洲、中东大单。中东地区以37.55GWh订单量居首,占中国企业海外订单总量的23.4%。
技术路线已经开始分岔。钠离子、固态、熔盐储热还在示范园区里测试,区块链结算、AI调度却已经写进招标技术条款。
氢能也开始凑热闹——把绿电先变成氢,存上几个月,再送回火电厂当燃料,既当储能又送惯量,顺便帮电网省走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