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石外汇官网分析:关键一周开启:特朗普关税信函发出,全球贸易进入高危时刻

激石官网分析:美东时间7月7日中午12点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预告如期兑现——12封承载着最高达70%关税税率的信函,正式飞向全球12个贸易伙伴国。这些函件如同经济领域的“最后通牒”,明确告知收件国:若不能在8月1日前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,其输美商品将面临美方单边设定的高额关税。


一、高压策略升级:从威胁到行动

  • 最后期限的戏剧性延后: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7月6日接受CNN采访时首次提出“8月1日”这一新节点,暗示原定7月9日的90天暂缓期实质上被放宽。他虽未直接承认延期,却明确表示:“对于未达成协议的国家,税率将恢复到4月宣布的‘对等关税’水平。”这一模糊表态被美媒解读为谈判策略的弹性化调整。
  • 分层打击的精准设计:特朗普透露,这12封信函中的关税税率“各不相同”,低至10%-20%,高至60%-70%。这种差异化的税率结构,既是对谈判进度不同的国家施压,也是对经济依赖度高的国家进行精准威慑37。白宫经济顾问斯蒂芬·米兰进一步补充:对“真诚谈判”的国家可能给予宽限,而抗拒者将直面最高税率,体现了美方“分化瓦解”的战术意图。

二、僵局中的博弈:主要经济体的抵抗与困境

  • 日本:农业与汽车的双重底线:面对特朗普批评日本“被宠坏了”、拒买美国汽车和大米的指责,首相石破茂强硬回应将“捍卫国家利益”。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更直接划出红线:“农业绝不妥协。”汽车关税作为日本经济命脉,25%的潜在税率已让谈判陷入死局。
  • 欧盟:千亿反击与主权之争:欧盟当前面临美国对钢铝50%、汽车25%的关税压力。为反制威胁,欧盟已准备两套方案:第一轮210亿欧元报复性关税将于7月14日生效;第二轮更从950亿欧元缩减至720亿欧元,试图平衡成员国分歧5。但核心矛盾在于,美方要求欧盟在数字税、食品安全标准等主权领域让步,触及欧盟制度底线。
  • 印度:报复性关税的反击:谈判僵持于农业和乳制品“红线”后,印度政府于7月4日正式向世贸组织通报,计划对美国加征报复性关税,反击美方对印度汽车零部件的打压37。贸易部长戈亚尔强调:“印度不受美国期限约束。”

三、策略困境:高压政策的全球反噬

特朗普政府原计划90天内完成90项贸易协议,但截至当前,仅与英国、越南、柬埔寨达成有限协议,与中国的谈判也仅停留在框架阶段。这种脱离现实的“速成式谈判”遭遇了普遍抵制:

  • 经济成本高昂:彭博经济测算,若关税全面实施,美国平均进口关税将从3%飙升至20%,直接推高本土通胀并抑制增长。
  • 盟友信任流失:贝森特声称“约100国适用10%最低税率”,但主要经济体均未被纳入此列,暴露了美国对“亲密盟友”的无差别打击。
  • 多边体系崩塌风险:印度、欧盟等向WTO提起反制诉讼,全球贸易规则面临碎片化危机。

四、未来七日:全球贸易的生死时速

随着信件发出,未来一周将成关键博弈期:欧盟需在7月14日前决定是否启动首轮报复;日本和印度需评估产业承受力;而美国内部,企业界对通胀飙升的忧虑正转化为政治压力。特朗普看似手握关税大棒,实则被自己设定的双重期限(7月9日缓冲到期、8月1日关税生效) 步步紧逼。

历史经验表明:2018年特朗普对华关税战导致美国消费者承担超400亿美元成本。若此次全球性高关税落地,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可能系统性上涨,引发新一轮通胀海啸。

这12封信函,既是经济武器,也是政治赌注。当“美国优先”撞上“主权底线”,全球贸易体系正站在悬崖边缘——要么在对抗中碎裂,要么在妥协中重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