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340个基点的利差化身套利镰刀,当单日181亿南向资金大撤退——香港金管局用一周三次的干预,在汇率悬崖边筑起最后防线。
💰 一、干预实录:弱方兑换保证的七日攻防
1. 高频操作创年内纪录
- 7月30日:首次出手,买入规模未公开;
- 8月1日:二次干预,购入35.33亿港元;
- 8月5日:深夜纽约时段紧急行动,斥资64.29亿港元买入本币。
- 总流动性抽离:138.9亿港元(银行体系总结余降至724.61亿港元)。
2. 干预逻辑的本质
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,承诺在7.75(强方)至7.85(弱方)区间捍卫港元。当汇率触及7.85时,金管局必须买入港元、抛出美元,防止本币崩盘28。而此次干预,实则是为填补年初“抗升值”埋下的隐患:当时为抑制港元过强,金管局抛售港元注入流动性,导致港美利差急剧扩大,反噬汇率。
⚖️ 二、双重绞杀:利差套利+南向撤退的致命组合
压力源 | 当前状态 | 对港元冲击机制 |
---|---|---|
港美利差 | 340基点(HIBOR 0.94% vs 美利率4.5%) | 套利交易:借低息港元→买高息美元,日均交易额超20亿美元74 |
南向资金 | 单日净卖出181亿(5月来新高) | 港股抛售→港元需求萎缩→汇率承压 |
季节性因素 | 暑期离岸贸易结算高峰结束 | 企业美元需求锐减,削弱港元支撑1 |
深层危机链条:
- 低利率环境压制银行吸储能力,1个月HIBOR虽从0.52%升至0.94%,仍不足抑制套利;
- 港股医疗、消费、地产板块遭集中抛售,南向资金“撤退潮”与套利盘形成共振。
🏦 三、政策困境:干预的副作用与经济脆弱性
1. 流动性收紧的“两难”
- 短期效果:抽离138.9亿港元流动性可推高HIBOR,增加做空成本;
- 长期风险:若持续干预,银行总结余将从当前724亿向历史均值420亿逼近,可能触发利率飙升,冲击房贷与企业融资。
2. 经济基本面拖累
- 地产活动疲软:按揭贷款需求降至冰点,削弱内生增长动力;
- IPO缓冲有限:尽管新股上市增加,但难以抵消181亿级资金外流。
🛡️ 四、转机暗涌:美联储降息预期的“救命稻草”
1. 非农数据引爆转折点
美国7月非农新增仅7.3万+前值下修25.8万,市场对9月降息概率押注飙升至89.1%(CME FedWatch)。若美联储启动降息:
- 港美利差收窄→套利交易退潮;
- 美元走弱→间接缓解港元贬值压力。
2. 亚洲央行的协同信号
- 印度央行同步干预:在卢比因特朗普关税威胁逼近历史低位时买入本币;
- 新兴市场货币防线形成,削弱美元单边走强动能。
🔮 五、前瞻:持久战中的生存策略
1. 干预频率将继续提升
星展银行预警:只要利差维持300基点以上,金管局每月需至少干预5-6次,2025年总干预规模或破千亿港元。
2. 稳定币或成新缓冲垫
- 政策突破:8月1日《稳定币条例》生效,允许发行锚定港元的数字货币;
- 潜在功能:通过区块链实时调节稳定币供应,替代部分外汇基金操作(如资本外流时增发稳定币缓解流动性紧张)。
3. 关键观察节点
- 8月12日美国CPI:若通胀回落巩固降息预期,港元压力将骤减;
- 香港银行总结余600亿关口:若跌破该水平,HIBOR可能跳涨,触发金管局干预策略调整。
纽约梅隆银行的Wee Khoon Chong在深夜报告中写道:“这场汇率保卫战的胜负手,早已超出香港自身——它是全球套利资本与央行意志的角斗场。”
当金管局的交易员在凌晨三点按下买入港元的确认键时,他们押注的不只是138亿港元的即时效力,更是一个正在松动的美元周期,和340个基点利差终将坍塌的历史必然。